武昌鱼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2-28 分类:地标产品
团头鲂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

4

武昌鱼,鲤科,鲂属。

上世纪50年代由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梁子湖中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中没有的。他将它命名为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体长165~456毫米。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口端位,口裂较宽,呈弧形, 体呈青灰色。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型湖泊。比较适合于静水性生活。武昌鱼营养丰富,一般人都可食用,老少皆宜。

形态特征

武昌鱼,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鳊鱼,团头鲂,团头鳊,平胸鳊。 。又名团头鲂,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武昌鱼主产于长江中下游,以湖北为多,多产在5~8月。武昌鱼体扁侧,呈菱形,体长为体高的1.9~2.3倍。腹棱不完全。背隆起明显,头小、口小且为口前位,体侧灰尘色并有浅棕色光泽,背色深,腹色浅,腹色浅,鳞片中等大小,臀鳍较长,尾柄短,尾鳍分叉深。鲂鱼肉细嫩肥美,小鱼刺多,大鱼刺少。

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侧扁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头较小,头后背部急剧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口小,前位,口裂广弧形。上下颌角质不发达。背鳍具硬刺,刺短于头长;胸鳍较短,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臀鳍基部长,具27~32枚分枝鳍条。腹棱不完全,尾柄短而高。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正宗武昌鱼只有13根半鱼刺。估计这个奇怪的特点也只有湖北鄂州人才知道。因为武昌鱼的故乡就是鄂州。13根鱼刺的鱼叫鳊鱼,只有13根半鱼刺的鱼才是武昌鱼。

在天然水域中,团头鲂多见于湖泊,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为中、下层鱼类、冬季喜在深水处越冬。其食性为草食性鱼类,鱼种及成鱼以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为食,因此食性较广。在水草较丰茂的条件下,团头鲂生长较快,一般1冬龄体重可达200克,2冬龄能长到50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它具有性情温顺,易起捕,适应性强,疾病少等优点。

历史

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

,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鄂城(今鄂州市)古称武昌,其西南有个六十万亩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丰鱼美。它的通江处为樊口。这里水势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武昌县志》)。唐代的元结有歌曰:"樊口欲东流,大江欲北来,樊口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约勾。漫欲作渔人,终焉得所水。"歌中所说的:"回中鱼",即是武昌鱼。由此可知,武昌鱼喜欢生活在回流之中。

凌空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鳊鱼为上,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赞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著。

 

一九六五年武汉市饮食公司邀请名厨师在武昌大中华酒楼正式定名武昌鱼为地方味菜肴,

并继承和发扬了历代名厨师烹调技艺,以湖北的土特产为配料,适当配以名贵海味产品,制造出多种不同的味型,色彩绚丽,味鲜汁浓,清蒸、红烧、油焖、花酿,干煸均美,尤以清蒸为佳。武昌鱼性温,味甘; 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